“王法官在吗?”当事人又带着厚厚的资料来了; “予娥——”庭长又要跟王予娥同志安排庭内事务或是讨论疑难、复杂案情了; “娥姐呢?”书记员的开庭笔录又需要王予娥的指导了…… 是的,这就是我们众多基层女法官中的一员——山东省高密市人民法院王予娥法官。 “娥姐”是同事们对她的称呼,在我们这群80、90后面前,1979年出生的她占据了年龄优势,成了大家的姐姐。王予娥是2002年考到高密市人民法院的,到现在为止,已是第13个年头了。一位同事曾问她:“娥姐,你都在法院工作这么久了,够了没有?” “说实话,有时候也感到厌烦,并不是案件多么难办棘手,而是碰到难缠的当事人特别上火,但是回头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想想,他们既然来到了法院,就是对法院的信任,希望能够化解他们的矛盾纠纷。每当这样的纠纷得到圆满的解决的时候就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自己的工作十分有意义,之前的那些辛苦就又抛在脑后了”,王予娥笑着说。 从2013年6月份开始,王予娥便被安排到了高密市人民法院派出法庭中较为偏远的双羊法庭担任副庭长职务。同事们总觉得,她成了法庭中最忙的人,就连同在一个法庭工作的我们找她都要“排队”,甚至我们都开玩笑:“王予娥,是不是要给你配个助理,找你都要提前预约啊”?因为,在她的办公室里不是当事人就是委托代理人,终于等到没有人了她的电话又响了。王予娥每天要开庭甚至一天能开到四个,空间还要接待当事人,每年五六百的法律文书是怎样完成的?可想而知,加班应该就是家常便饭了,但是王予娥从没抱怨过。作为一个基层法官,接触的案件并不是大案要案,而都是些家长里短,这就需要耐心,很多当事人都是带着情绪来到法庭。记得有一次开庭,一起简单的追索抚养费的案件,庭审的过程很顺畅,但庭审结束后让被告在庭审笔录上签字的时候,被告爆发了,非要将她所认为的原告的种种劣迹一一陈述否则就不签字,其实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庭审结束后如果当事人不签字,我们只需在笔录上注明即可,但王予娥还是很耐心的听被告诉说,中间还要安抚被告的情绪,等被告平静下来后王予娥又从法理、情理为其分析案情,直到中午一点多了被告才离去,而这时王予娥才去吃午饭。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王予娥也因为经常这样吃饭不规律而犯胃病,但案子一来,王予娥又忘记了时间。 王予娥的耐心不仅表现在对当事人上,对我们新来的同事也是如此。有一次王予娥让一位年轻法官单独去开庭,处理一件民间借贷纠纷案。这位法官拿着卷宗不知所措,看着双方当事人我居然比他们还紧张,王予娥似乎觉察了这位法官的情绪,走过来鼓励这位法官:“没关系,第一次开庭都是这样,拿到一个案件,你要先找到双方争议的焦点然后……”。经过王予娥的庭前指导,这位法官放松了很多,虽然不熟练但也顺利的独自完成庭审,开完庭,写完判决书,王予娥又对判决书一点一点进行修改,告诉这位法官该怎样措辞,该怎样引用法条,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她都要仔细斟酌运用。用她的话说就是,“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这份判决书,一定不能让它有一点瑕疵”。王予娥就凭着这份耐心、细心、执着,在审理过的千数案件中,无一改判。 工作中的王予娥兢兢业业,生活中的王予娥更是充满正能量。虽然每天的工作繁忙,但她也总能抽出一点时间在法庭的院子里散散步,看看蓝天,听听鸟叫,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有时我们几个女同事在一起,王予娥还会分享她的育儿经,给这些刚当妈妈的、将要当妈妈的女同事一些建议。当然了,更多的时候她们更像是同龄人在一起,谈美食,聊时尚,谁说女法官就是死板的只认法律、无趣,认识她们的人会知道,生活中的她们更是富有热情。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王予娥一样的基层女法官们,她们不为名,不为利,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出于对法律的信仰,出于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在审判一线上努力工作,虽然平凡,却为国家的法治建设默默地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