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网站
 |  无障碍浏览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抖音

《青岛日报》:青岛中院“123”模式推进未成年人普法教育

2017年05月11日
作者:张晋
打印 分享到:

  在青岛市第三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活动中,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关爱未来、共铸明天”少年审判品牌建设为中心,推行“123”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模式,积极普及未成年人的遵纪守法教育和自护成长教育。

  打造一个品牌,围绕两大主题,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市中院着力在全市两级法院打造“关爱未来,共铸明天”少年审判工作品牌。该品牌以“维护涉诉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帮助失足未成年人重塑人生,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主题,以对未成年当事人进行最大限度的特殊、优先保护为宗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措施,全面地关怀、帮助未成年当事人,保护他们健康成长。坚持判前、判中、判后对涉诉未成年人因时、因地、因人施教,进一步强化少年法庭的职能作用,使少年审判成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法制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平台。据介绍,2012年以来,全市法院已开展以校园暴力和性侵未成年人预防为主题的各类普法教育活动近300场次。

  选好两个节点,运用多种方式,增强普法教育的实效性。为了提升普法教育宣传效果,除日常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市中院自2012年起,集中开展“5•28少年法庭开放日”和“9•26校园安全警示教育日”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坚持少审法官对学生当面授课,联合多家单位进行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关爱未成年人的氛围。据悉,中院和基层法院依托圆桌法庭,每年邀请中小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代表近千人走进法院;法官坚持“走出去”,与学生、教师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七年来对全市190余所中小学的8万余名学生进行了近300次普法教育宣传活动;连续6年开展预防性侵害犯罪、预防校园暴力犯罪、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等不同主题的宣传活动。

  建设三个平台,实现社会联动,形成普法教育整体合力。据悉,市中院建设社会各界参与的犯罪预防、爱心教育和志愿服务三大平台,努力扩大未成年人犯罪惩防的社会参与面,通过平台增强少年审判效果。据介绍,全市已建立爱心帮教基地25个,形成了爱心基地网络体系。目前有89名少年犯纳入基地进行教育矫正,无一人重新犯罪。聘任了32名关工委“五老人员”担任社会调查员,选聘了105名具有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背景的“合适成年人”志愿者,从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大专院校心理学老师中聘请了10名心理辅导员等,志愿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

  ——本文载于2017年5月11日《青岛日报》2版

《青岛日报》:青岛中院“123”模式推进未成年人普法教育

来源:
2017年05月11日

  在青岛市第三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活动中,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关爱未来、共铸明天”少年审判品牌建设为中心,推行“123”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模式,积极普及未成年人的遵纪守法教育和自护成长教育。

  打造一个品牌,围绕两大主题,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市中院着力在全市两级法院打造“关爱未来,共铸明天”少年审判工作品牌。该品牌以“维护涉诉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帮助失足未成年人重塑人生,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主题,以对未成年当事人进行最大限度的特殊、优先保护为宗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措施,全面地关怀、帮助未成年当事人,保护他们健康成长。坚持判前、判中、判后对涉诉未成年人因时、因地、因人施教,进一步强化少年法庭的职能作用,使少年审判成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法制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平台。据介绍,2012年以来,全市法院已开展以校园暴力和性侵未成年人预防为主题的各类普法教育活动近300场次。

  选好两个节点,运用多种方式,增强普法教育的实效性。为了提升普法教育宣传效果,除日常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市中院自2012年起,集中开展“5•28少年法庭开放日”和“9•26校园安全警示教育日”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坚持少审法官对学生当面授课,联合多家单位进行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关爱未成年人的氛围。据悉,中院和基层法院依托圆桌法庭,每年邀请中小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代表近千人走进法院;法官坚持“走出去”,与学生、教师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七年来对全市190余所中小学的8万余名学生进行了近300次普法教育宣传活动;连续6年开展预防性侵害犯罪、预防校园暴力犯罪、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等不同主题的宣传活动。

  建设三个平台,实现社会联动,形成普法教育整体合力。据悉,市中院建设社会各界参与的犯罪预防、爱心教育和志愿服务三大平台,努力扩大未成年人犯罪惩防的社会参与面,通过平台增强少年审判效果。据介绍,全市已建立爱心帮教基地25个,形成了爱心基地网络体系。目前有89名少年犯纳入基地进行教育矫正,无一人重新犯罪。聘任了32名关工委“五老人员”担任社会调查员,选聘了105名具有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背景的“合适成年人”志愿者,从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大专院校心理学老师中聘请了10名心理辅导员等,志愿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

  ——本文载于2017年5月11日《青岛日报》2版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QINGDAO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青岛日报》:青岛中院“123”模式推进未成年人普法教育

2017年05月11日
作者:张晋
打印 分享到:

  在青岛市第三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活动中,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关爱未来、共铸明天”少年审判品牌建设为中心,推行“123”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模式,积极普及未成年人的遵纪守法教育和自护成长教育。

  打造一个品牌,围绕两大主题,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市中院着力在全市两级法院打造“关爱未来,共铸明天”少年审判工作品牌。该品牌以“维护涉诉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帮助失足未成年人重塑人生,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主题,以对未成年当事人进行最大限度的特殊、优先保护为宗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措施,全面地关怀、帮助未成年当事人,保护他们健康成长。坚持判前、判中、判后对涉诉未成年人因时、因地、因人施教,进一步强化少年法庭的职能作用,使少年审判成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法制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平台。据介绍,2012年以来,全市法院已开展以校园暴力和性侵未成年人预防为主题的各类普法教育活动近300场次。

  选好两个节点,运用多种方式,增强普法教育的实效性。为了提升普法教育宣传效果,除日常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市中院自2012年起,集中开展“5•28少年法庭开放日”和“9•26校园安全警示教育日”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坚持少审法官对学生当面授课,联合多家单位进行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关爱未成年人的氛围。据悉,中院和基层法院依托圆桌法庭,每年邀请中小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代表近千人走进法院;法官坚持“走出去”,与学生、教师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七年来对全市190余所中小学的8万余名学生进行了近300次普法教育宣传活动;连续6年开展预防性侵害犯罪、预防校园暴力犯罪、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等不同主题的宣传活动。

  建设三个平台,实现社会联动,形成普法教育整体合力。据悉,市中院建设社会各界参与的犯罪预防、爱心教育和志愿服务三大平台,努力扩大未成年人犯罪惩防的社会参与面,通过平台增强少年审判效果。据介绍,全市已建立爱心帮教基地25个,形成了爱心基地网络体系。目前有89名少年犯纳入基地进行教育矫正,无一人重新犯罪。聘任了32名关工委“五老人员”担任社会调查员,选聘了105名具有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背景的“合适成年人”志愿者,从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大专院校心理学老师中聘请了10名心理辅导员等,志愿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

  ——本文载于2017年5月11日《青岛日报》2版

《青岛日报》:青岛中院“123”模式推进未成年人普法教育

来源:
2017年05月11日

  在青岛市第三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活动中,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关爱未来、共铸明天”少年审判品牌建设为中心,推行“123”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模式,积极普及未成年人的遵纪守法教育和自护成长教育。

  打造一个品牌,围绕两大主题,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市中院着力在全市两级法院打造“关爱未来,共铸明天”少年审判工作品牌。该品牌以“维护涉诉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帮助失足未成年人重塑人生,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主题,以对未成年当事人进行最大限度的特殊、优先保护为宗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措施,全面地关怀、帮助未成年当事人,保护他们健康成长。坚持判前、判中、判后对涉诉未成年人因时、因地、因人施教,进一步强化少年法庭的职能作用,使少年审判成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法制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平台。据介绍,2012年以来,全市法院已开展以校园暴力和性侵未成年人预防为主题的各类普法教育活动近300场次。

  选好两个节点,运用多种方式,增强普法教育的实效性。为了提升普法教育宣传效果,除日常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市中院自2012年起,集中开展“5•28少年法庭开放日”和“9•26校园安全警示教育日”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坚持少审法官对学生当面授课,联合多家单位进行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关爱未成年人的氛围。据悉,中院和基层法院依托圆桌法庭,每年邀请中小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代表近千人走进法院;法官坚持“走出去”,与学生、教师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七年来对全市190余所中小学的8万余名学生进行了近300次普法教育宣传活动;连续6年开展预防性侵害犯罪、预防校园暴力犯罪、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等不同主题的宣传活动。

  建设三个平台,实现社会联动,形成普法教育整体合力。据悉,市中院建设社会各界参与的犯罪预防、爱心教育和志愿服务三大平台,努力扩大未成年人犯罪惩防的社会参与面,通过平台增强少年审判效果。据介绍,全市已建立爱心帮教基地25个,形成了爱心基地网络体系。目前有89名少年犯纳入基地进行教育矫正,无一人重新犯罪。聘任了32名关工委“五老人员”担任社会调查员,选聘了105名具有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背景的“合适成年人”志愿者,从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大专院校心理学老师中聘请了10名心理辅导员等,志愿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

  ——本文载于2017年5月11日《青岛日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