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那个血腥恐怖的案发场景再没有出现在吕燕梦里。
吕燕是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在她开始17年刑事审判工作生涯之初,便接到一个惨烈的刑事案件。
那段日子里,吕燕常被这个案发现场的血腥恐怖画面纠缠,甚至常做恶梦。梦魇非但没有让吕燕止步,反倒让她更加坚信,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被害人伸张正义,还其一个公道,这种信念成就了今天那个匡扶正义的“女判官”。
讲述这段插曲时,吕燕像极了一位邻家大姐,嘴角始终挂着一抹浅浅的微笑。但话题转到她的本职工作后,这抹笑意蓦地没了踪影,整个人一下子严肃起来。
在外人看来,这种表情跨度似乎有些夸张,可熟悉吕燕的人都知道,只要她开启了工作模式,立刻就会变身“女包公”,从来不苟言笑。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吕燕自认对得起铁面无私这个评价。
法官手握权柄,自然少不了外界抛来的诱惑。
曾经有人给吕燕送礼说情,恳请她“法外开恩”。面对眼前那个被撑鼓鼓的信封,吕燕不喜反怒,严词回绝,始终恪守公正。
甚至,因为这种坚守,吕燕还曾受到威胁。
一名当事人因不满判决结果,威胁吕燕道:“我知道你家住哪儿!”
“哪能不害怕、不委屈。但既然判决是公正的,天大的压力也得抗住!”默默把苦水吞下肚子,吕燕继续坚守自己的承诺。
众所周知,“生杀予夺”是刑事审判的一大特殊性质,哪怕是再普通的刑事案件,背后都可能牵动几个家庭的幸福。
正因如此,刑事法官必须认真严谨,容不得一丝马虎大意。这恰恰是吕燕的强项。
多一份静气,沉心阅读卷宗;多一份作业,把卷宗提炼成审理报告;多一份周密,精心制定庭审提纲。多年来,吕燕养成“三个多一份”的工作习惯。
虽然长期面对繁重的审判工作,但吕燕从不偷工减料,还不断给自己加压,时刻提醒自己要认真仔细处理好每一起案子,不容许有半点差池。
为此,吕燕在工作上投入了太多时间和精力。
2011年3月,吕燕参与轰动全国的聂磊等黑社会性质犯罪案审理工作。此案卷宗就有160余卷,涉及被告人144人,其中起诉到青岛中院的30余人,涉及犯罪60余起,罪名15个……
阅读卷宗就是一个不小的体力活儿。压力没有让吕燕止步,她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工作中。
周六日、大小长假甚至春节假期,此后的日子里,这些都与吕燕无缘。她和几名专案组成员一起,放弃所有休假机会,一心只为把这个案子办好。
回想起那段日子,吕燕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女儿。几乎每天她回到家里时,女儿早就睡熟了。只有到第二天早上,女儿才会看到已做好早餐的吕燕。
吕燕说:“无论睡得多晚,我都会亲手给女儿做早餐,不然更觉得对不起她。”说话间,吕燕眼是透着亮光,又一次现出邻家大姐的模样。
功夫不负苦心人。一番努力下来,吕燕所在的专案组写出50余万字的审理报告,为确保庭审举证、质证打下坚实基础。
庭审过后,吕燕与专案组成员一起加班加点,认真梳理事实和证据,撰写了366页、20余万字的判决书,此案宣判后赢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丰收。
日本人走私毒品案、青岛最大买卖枪支案、平度“3·21”案……多年来,吕燕审理了一起又一起重大疑难、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至今无一错案,无一起因个人原因发回或改判的案件。
吕燕所办理的死刑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率达100%。吕燕始终认为,“这并不值得骄傲”,不出错只是她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即使案子办得再成功,吕燕也很少用“高兴”形容自己的心情,因为她总会想到案件发生后带给当事人的种种伤害。
有同事评价说:“吕燕是个有慈悲心肠的人。”
很多人都不知道,吕燕的电话通讯录中始终保存着一个小女孩的联系方式,每隔一段时间,吕燕就会给小女孩打个电话,还去看过她两次,两人近如亲人。
小女孩是吕燕审理的一起杀妻案受害者的孩子,是她帮助过的众多当事人之一。她得知被害人与被告人家庭均比较困难,便立即为小女孩申请了一定数额的司法救助金,还自费资助这个孩子,一直关照她到现在。
吕燕接手的案子,调解撤诉率一直很高,这在院里也是出了名的。
一位与吕燕共事多年的法官说:“刑事案件往往伤害较大、矛盾较深,吕燕能够做到这点,说明她能真正为当事人着想,走进了当事人的内心。”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吕燕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法官”“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诸多荣誉。
面对这些荣誉,吕燕始终很平静。这像极了她的生活,平平淡淡、波澜不惊。
专心办案之外,吕燕最大的乐趣就是相夫教子。
想了半天,她也没想出自己有什么业余爱好,就连平时看的书也大多是和刑事审判相关的专业读物。吕燕说,她偶尔还是会带女儿出去转转,为的是让孩子开心。
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或许太过乏味,但吕燕自己却乐在其中。
——本文载于2016年5月14日《法制日报》2版
最近这些年,那个血腥恐怖的案发场景再没有出现在吕燕梦里。
吕燕是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在她开始17年刑事审判工作生涯之初,便接到一个惨烈的刑事案件。
那段日子里,吕燕常被这个案发现场的血腥恐怖画面纠缠,甚至常做恶梦。梦魇非但没有让吕燕止步,反倒让她更加坚信,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被害人伸张正义,还其一个公道,这种信念成就了今天那个匡扶正义的“女判官”。
讲述这段插曲时,吕燕像极了一位邻家大姐,嘴角始终挂着一抹浅浅的微笑。但话题转到她的本职工作后,这抹笑意蓦地没了踪影,整个人一下子严肃起来。
在外人看来,这种表情跨度似乎有些夸张,可熟悉吕燕的人都知道,只要她开启了工作模式,立刻就会变身“女包公”,从来不苟言笑。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吕燕自认对得起铁面无私这个评价。
法官手握权柄,自然少不了外界抛来的诱惑。
曾经有人给吕燕送礼说情,恳请她“法外开恩”。面对眼前那个被撑鼓鼓的信封,吕燕不喜反怒,严词回绝,始终恪守公正。
甚至,因为这种坚守,吕燕还曾受到威胁。
一名当事人因不满判决结果,威胁吕燕道:“我知道你家住哪儿!”
“哪能不害怕、不委屈。但既然判决是公正的,天大的压力也得抗住!”默默把苦水吞下肚子,吕燕继续坚守自己的承诺。
众所周知,“生杀予夺”是刑事审判的一大特殊性质,哪怕是再普通的刑事案件,背后都可能牵动几个家庭的幸福。
正因如此,刑事法官必须认真严谨,容不得一丝马虎大意。这恰恰是吕燕的强项。
多一份静气,沉心阅读卷宗;多一份作业,把卷宗提炼成审理报告;多一份周密,精心制定庭审提纲。多年来,吕燕养成“三个多一份”的工作习惯。
虽然长期面对繁重的审判工作,但吕燕从不偷工减料,还不断给自己加压,时刻提醒自己要认真仔细处理好每一起案子,不容许有半点差池。
为此,吕燕在工作上投入了太多时间和精力。
2011年3月,吕燕参与轰动全国的聂磊等黑社会性质犯罪案审理工作。此案卷宗就有160余卷,涉及被告人144人,其中起诉到青岛中院的30余人,涉及犯罪60余起,罪名15个……
阅读卷宗就是一个不小的体力活儿。压力没有让吕燕止步,她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工作中。
周六日、大小长假甚至春节假期,此后的日子里,这些都与吕燕无缘。她和几名专案组成员一起,放弃所有休假机会,一心只为把这个案子办好。
回想起那段日子,吕燕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女儿。几乎每天她回到家里时,女儿早就睡熟了。只有到第二天早上,女儿才会看到已做好早餐的吕燕。
吕燕说:“无论睡得多晚,我都会亲手给女儿做早餐,不然更觉得对不起她。”说话间,吕燕眼是透着亮光,又一次现出邻家大姐的模样。
功夫不负苦心人。一番努力下来,吕燕所在的专案组写出50余万字的审理报告,为确保庭审举证、质证打下坚实基础。
庭审过后,吕燕与专案组成员一起加班加点,认真梳理事实和证据,撰写了366页、20余万字的判决书,此案宣判后赢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丰收。
日本人走私毒品案、青岛最大买卖枪支案、平度“3·21”案……多年来,吕燕审理了一起又一起重大疑难、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至今无一错案,无一起因个人原因发回或改判的案件。
吕燕所办理的死刑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率达100%。吕燕始终认为,“这并不值得骄傲”,不出错只是她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即使案子办得再成功,吕燕也很少用“高兴”形容自己的心情,因为她总会想到案件发生后带给当事人的种种伤害。
有同事评价说:“吕燕是个有慈悲心肠的人。”
很多人都不知道,吕燕的电话通讯录中始终保存着一个小女孩的联系方式,每隔一段时间,吕燕就会给小女孩打个电话,还去看过她两次,两人近如亲人。
小女孩是吕燕审理的一起杀妻案受害者的孩子,是她帮助过的众多当事人之一。她得知被害人与被告人家庭均比较困难,便立即为小女孩申请了一定数额的司法救助金,还自费资助这个孩子,一直关照她到现在。
吕燕接手的案子,调解撤诉率一直很高,这在院里也是出了名的。
一位与吕燕共事多年的法官说:“刑事案件往往伤害较大、矛盾较深,吕燕能够做到这点,说明她能真正为当事人着想,走进了当事人的内心。”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吕燕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法官”“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诸多荣誉。
面对这些荣誉,吕燕始终很平静。这像极了她的生活,平平淡淡、波澜不惊。
专心办案之外,吕燕最大的乐趣就是相夫教子。
想了半天,她也没想出自己有什么业余爱好,就连平时看的书也大多是和刑事审判相关的专业读物。吕燕说,她偶尔还是会带女儿出去转转,为的是让孩子开心。
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或许太过乏味,但吕燕自己却乐在其中。
——本文载于2016年5月14日《法制日报》2版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QINGDAO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最近这些年,那个血腥恐怖的案发场景再没有出现在吕燕梦里。
吕燕是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在她开始17年刑事审判工作生涯之初,便接到一个惨烈的刑事案件。
那段日子里,吕燕常被这个案发现场的血腥恐怖画面纠缠,甚至常做恶梦。梦魇非但没有让吕燕止步,反倒让她更加坚信,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被害人伸张正义,还其一个公道,这种信念成就了今天那个匡扶正义的“女判官”。
讲述这段插曲时,吕燕像极了一位邻家大姐,嘴角始终挂着一抹浅浅的微笑。但话题转到她的本职工作后,这抹笑意蓦地没了踪影,整个人一下子严肃起来。
在外人看来,这种表情跨度似乎有些夸张,可熟悉吕燕的人都知道,只要她开启了工作模式,立刻就会变身“女包公”,从来不苟言笑。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吕燕自认对得起铁面无私这个评价。
法官手握权柄,自然少不了外界抛来的诱惑。
曾经有人给吕燕送礼说情,恳请她“法外开恩”。面对眼前那个被撑鼓鼓的信封,吕燕不喜反怒,严词回绝,始终恪守公正。
甚至,因为这种坚守,吕燕还曾受到威胁。
一名当事人因不满判决结果,威胁吕燕道:“我知道你家住哪儿!”
“哪能不害怕、不委屈。但既然判决是公正的,天大的压力也得抗住!”默默把苦水吞下肚子,吕燕继续坚守自己的承诺。
众所周知,“生杀予夺”是刑事审判的一大特殊性质,哪怕是再普通的刑事案件,背后都可能牵动几个家庭的幸福。
正因如此,刑事法官必须认真严谨,容不得一丝马虎大意。这恰恰是吕燕的强项。
多一份静气,沉心阅读卷宗;多一份作业,把卷宗提炼成审理报告;多一份周密,精心制定庭审提纲。多年来,吕燕养成“三个多一份”的工作习惯。
虽然长期面对繁重的审判工作,但吕燕从不偷工减料,还不断给自己加压,时刻提醒自己要认真仔细处理好每一起案子,不容许有半点差池。
为此,吕燕在工作上投入了太多时间和精力。
2011年3月,吕燕参与轰动全国的聂磊等黑社会性质犯罪案审理工作。此案卷宗就有160余卷,涉及被告人144人,其中起诉到青岛中院的30余人,涉及犯罪60余起,罪名15个……
阅读卷宗就是一个不小的体力活儿。压力没有让吕燕止步,她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工作中。
周六日、大小长假甚至春节假期,此后的日子里,这些都与吕燕无缘。她和几名专案组成员一起,放弃所有休假机会,一心只为把这个案子办好。
回想起那段日子,吕燕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女儿。几乎每天她回到家里时,女儿早就睡熟了。只有到第二天早上,女儿才会看到已做好早餐的吕燕。
吕燕说:“无论睡得多晚,我都会亲手给女儿做早餐,不然更觉得对不起她。”说话间,吕燕眼是透着亮光,又一次现出邻家大姐的模样。
功夫不负苦心人。一番努力下来,吕燕所在的专案组写出50余万字的审理报告,为确保庭审举证、质证打下坚实基础。
庭审过后,吕燕与专案组成员一起加班加点,认真梳理事实和证据,撰写了366页、20余万字的判决书,此案宣判后赢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丰收。
日本人走私毒品案、青岛最大买卖枪支案、平度“3·21”案……多年来,吕燕审理了一起又一起重大疑难、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至今无一错案,无一起因个人原因发回或改判的案件。
吕燕所办理的死刑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率达100%。吕燕始终认为,“这并不值得骄傲”,不出错只是她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即使案子办得再成功,吕燕也很少用“高兴”形容自己的心情,因为她总会想到案件发生后带给当事人的种种伤害。
有同事评价说:“吕燕是个有慈悲心肠的人。”
很多人都不知道,吕燕的电话通讯录中始终保存着一个小女孩的联系方式,每隔一段时间,吕燕就会给小女孩打个电话,还去看过她两次,两人近如亲人。
小女孩是吕燕审理的一起杀妻案受害者的孩子,是她帮助过的众多当事人之一。她得知被害人与被告人家庭均比较困难,便立即为小女孩申请了一定数额的司法救助金,还自费资助这个孩子,一直关照她到现在。
吕燕接手的案子,调解撤诉率一直很高,这在院里也是出了名的。
一位与吕燕共事多年的法官说:“刑事案件往往伤害较大、矛盾较深,吕燕能够做到这点,说明她能真正为当事人着想,走进了当事人的内心。”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吕燕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法官”“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诸多荣誉。
面对这些荣誉,吕燕始终很平静。这像极了她的生活,平平淡淡、波澜不惊。
专心办案之外,吕燕最大的乐趣就是相夫教子。
想了半天,她也没想出自己有什么业余爱好,就连平时看的书也大多是和刑事审判相关的专业读物。吕燕说,她偶尔还是会带女儿出去转转,为的是让孩子开心。
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或许太过乏味,但吕燕自己却乐在其中。
——本文载于2016年5月14日《法制日报》2版
最近这些年,那个血腥恐怖的案发场景再没有出现在吕燕梦里。
吕燕是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在她开始17年刑事审判工作生涯之初,便接到一个惨烈的刑事案件。
那段日子里,吕燕常被这个案发现场的血腥恐怖画面纠缠,甚至常做恶梦。梦魇非但没有让吕燕止步,反倒让她更加坚信,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被害人伸张正义,还其一个公道,这种信念成就了今天那个匡扶正义的“女判官”。
讲述这段插曲时,吕燕像极了一位邻家大姐,嘴角始终挂着一抹浅浅的微笑。但话题转到她的本职工作后,这抹笑意蓦地没了踪影,整个人一下子严肃起来。
在外人看来,这种表情跨度似乎有些夸张,可熟悉吕燕的人都知道,只要她开启了工作模式,立刻就会变身“女包公”,从来不苟言笑。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吕燕自认对得起铁面无私这个评价。
法官手握权柄,自然少不了外界抛来的诱惑。
曾经有人给吕燕送礼说情,恳请她“法外开恩”。面对眼前那个被撑鼓鼓的信封,吕燕不喜反怒,严词回绝,始终恪守公正。
甚至,因为这种坚守,吕燕还曾受到威胁。
一名当事人因不满判决结果,威胁吕燕道:“我知道你家住哪儿!”
“哪能不害怕、不委屈。但既然判决是公正的,天大的压力也得抗住!”默默把苦水吞下肚子,吕燕继续坚守自己的承诺。
众所周知,“生杀予夺”是刑事审判的一大特殊性质,哪怕是再普通的刑事案件,背后都可能牵动几个家庭的幸福。
正因如此,刑事法官必须认真严谨,容不得一丝马虎大意。这恰恰是吕燕的强项。
多一份静气,沉心阅读卷宗;多一份作业,把卷宗提炼成审理报告;多一份周密,精心制定庭审提纲。多年来,吕燕养成“三个多一份”的工作习惯。
虽然长期面对繁重的审判工作,但吕燕从不偷工减料,还不断给自己加压,时刻提醒自己要认真仔细处理好每一起案子,不容许有半点差池。
为此,吕燕在工作上投入了太多时间和精力。
2011年3月,吕燕参与轰动全国的聂磊等黑社会性质犯罪案审理工作。此案卷宗就有160余卷,涉及被告人144人,其中起诉到青岛中院的30余人,涉及犯罪60余起,罪名15个……
阅读卷宗就是一个不小的体力活儿。压力没有让吕燕止步,她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工作中。
周六日、大小长假甚至春节假期,此后的日子里,这些都与吕燕无缘。她和几名专案组成员一起,放弃所有休假机会,一心只为把这个案子办好。
回想起那段日子,吕燕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女儿。几乎每天她回到家里时,女儿早就睡熟了。只有到第二天早上,女儿才会看到已做好早餐的吕燕。
吕燕说:“无论睡得多晚,我都会亲手给女儿做早餐,不然更觉得对不起她。”说话间,吕燕眼是透着亮光,又一次现出邻家大姐的模样。
功夫不负苦心人。一番努力下来,吕燕所在的专案组写出50余万字的审理报告,为确保庭审举证、质证打下坚实基础。
庭审过后,吕燕与专案组成员一起加班加点,认真梳理事实和证据,撰写了366页、20余万字的判决书,此案宣判后赢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丰收。
日本人走私毒品案、青岛最大买卖枪支案、平度“3·21”案……多年来,吕燕审理了一起又一起重大疑难、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至今无一错案,无一起因个人原因发回或改判的案件。
吕燕所办理的死刑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率达100%。吕燕始终认为,“这并不值得骄傲”,不出错只是她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即使案子办得再成功,吕燕也很少用“高兴”形容自己的心情,因为她总会想到案件发生后带给当事人的种种伤害。
有同事评价说:“吕燕是个有慈悲心肠的人。”
很多人都不知道,吕燕的电话通讯录中始终保存着一个小女孩的联系方式,每隔一段时间,吕燕就会给小女孩打个电话,还去看过她两次,两人近如亲人。
小女孩是吕燕审理的一起杀妻案受害者的孩子,是她帮助过的众多当事人之一。她得知被害人与被告人家庭均比较困难,便立即为小女孩申请了一定数额的司法救助金,还自费资助这个孩子,一直关照她到现在。
吕燕接手的案子,调解撤诉率一直很高,这在院里也是出了名的。
一位与吕燕共事多年的法官说:“刑事案件往往伤害较大、矛盾较深,吕燕能够做到这点,说明她能真正为当事人着想,走进了当事人的内心。”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吕燕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法官”“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诸多荣誉。
面对这些荣誉,吕燕始终很平静。这像极了她的生活,平平淡淡、波澜不惊。
专心办案之外,吕燕最大的乐趣就是相夫教子。
想了半天,她也没想出自己有什么业余爱好,就连平时看的书也大多是和刑事审判相关的专业读物。吕燕说,她偶尔还是会带女儿出去转转,为的是让孩子开心。
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或许太过乏味,但吕燕自己却乐在其中。
——本文载于2016年5月14日《法制日报》2版